自動化的生產方式可以達到非常高的可重復性,所以產品的一致性較好。但原料品質不是絕對一致的,生產設備也有磨損和狀態的變化,在實際使用中,全自動的生產線也是需要經常調整的。自動化生產的產品可以達到相當高的產品一致性,但不能達到最高質量。最高質量只有根據原料和設備的情況實時做出最優調整,這只有手工才能做到。這不是低級勞動力的手工,而是熟練技工的手工。這不是銼刀、鉆頭的手工,是借用精密機床甚至是數控精密機床的手工,但在熟練的技工手里,根據每一件產品的材質精細加工,這才是工作桌質量的極致。節約生產線上的勞動力就不這么簡單。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里,生產線上的勞動力是勞動力的主體,自動化生產無疑可以大大降低工作桌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勞動力要求,這不是問題。問題在于自動化生產的設備維修、加工設計和生產改進本身帶來了新的勞動力要求。廣義的設備包括硬件和軟件。 以典型的大型化工廠為例,精餾塔、泵、管道、容器、反應器這些不因為自動化生產還是人工控制而改變,但計算機控制系統(簡稱DCS)及相關的儀表、閥門是自動化的產物。圍繞著DCS,化工廠“多”出來一整條支援鏈,一般儀表工、專職的DCS儀表工(負責DCS硬件)、專職的PLC(專用于程序邏輯控制和安全連鎖保護)工具柜儀表工、專職的分析儀表工,控制工程師、DCS工程師(負責系統軟件、升級和系統整合)、控制系統IT工程師(負責DCS到商務/管理網絡中的過渡層和通過OPC等軟件接口協議與DCS連接的先進控制、數據管理系統),這只是在化工廠里的這一部分。相關工具柜系統廠商還有一整套技術支援體系,從硬件到軟件到全面應用支援,他們當然還有他們的上游支援體系。這樣一整條產業鏈的人力是很可觀的,盡管系統廠商及上游廠商的支援體系是在全行業共享的,而不是化工廠專用的。